订阅
后背有白斑图片 前几天,香港新晋顶流姜涛过生日,活活把铜锣湾变成了“姜涛湾”。 ▲香港铜锣湾 粉丝不仅包揽了街道大小公屏,放送庆祝姜涛24岁生日的信息。 更是租下三辆叮叮车,喷涂姜涛的大头写真,还请全港市民免费搭电车,全天车费都由姜涛香港后援会买单。 姜涛是谁? 香港现在最红的男团Mirror的主要成员。人气爆表,去年还被粉丝送上了TCCandler“全球百大帅哥”第五位。 长这样: 这个团其他成员也在香港很红,具体长这样: 港媒还一度称他们是继张国荣谭咏麟、四大天王之后的新现象级。 2021年,姜涛曾力压陈奕迅、郑中基,拿下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的男歌手”。 团队成员柳应廷,更是被赞:对歌曲的感情驾驭,能秒掉过分注重技巧的张学友。 不过,这个顶流团每次在内地引发讨论,都只有一个核心—— emm???港妹吃点好的吧! 网友拿以前的香港顶流vs现在的香港顶流对比,纳闷港娱审美到底经历了什么。 每天痛呼“内娱已死”的内娱妹感叹,原来现在的港妹吃的还不如我们。 港人的审美到底怎么了? 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得先捋一下—— “香港顶流演变史”。 香港真正具有当下市场理解的“偶像属性”的顶流,要追溯到狄龙、姜大卫时代。 狄龙是典型而又超越典型的“美男子”,张彻又太知道怎么用他和他的肌肉。无数场的露肉、捆绑、血浆,红痕,伤虐……展示着他足以渡人的美。 他宛如武侠版的阿波罗,占尽朗、阔、赤、艳四字。 而姜大卫的美,则更具启迪性,不算典型,却另辟幽径。 比之狄龙,他是相反相成的清、郁、纯、冽。 可以说是“脆弱感”鼻祖。 狄龙的美渡人,姜大卫则陷人,后味更足。即使是两人的cp粉师太亦舒、文妖李碧华也明显更偏疼姜些。 骄如阳、皎如月的美男搭档,在浪漫暴戾、爱恨直给,女主祭天的男色武侠中露腰露背、虐心虐肺,引发了整个香港文艺圈乃至全民嗑cp。 二人在1970年出演的京剧元素的电影《报仇》,使李碧华对京剧产生兴趣,故事中兄弟、叔嫂三人间爱恨纠缠,也启发李碧华完成了一个电视剧本。 后来,剧本孵化为小说,被汤臣公司买下版权,由陈凯歌导演,成为中国影史的另一道绝色伤口——《霸王别姬》。 ▲《报仇》与《霸王别姬》 但这亦舒笔下“好漂亮的一对”顶流美少年,却在出演李翰祥电影《倾国倾城》时,因某至今难以定论的原因闹掰,自1975年起,分道扬镳,王不见王,直到半世纪后才再度匆忙同框。 随着cp轰轰烈烈的be,狄姜的美学却从皮囊脱出,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he。 二人也算启蒙了港人“消费男色”的意识。 而到了80年代,港人审美由70年代追求浪漫的古典幻想,演变为矜贵的星味。 主打一个“一眼大明星”感。 强气场、强情绪感染力、浓烈艳彩的阿哥阿姐范儿的港星,大红大紫。 而顶流捆绑现象,也更为严重。除了作品牵线的cp,“商业炒作”促成的具有竞争性质的组合也成为泛象。 我们更为熟悉的80年代的“谭张争霸”、90年代的“四大天王”都是商业运作的结果。 大路的谭咏麟与异色的张国荣不搭嘎的风格,两派粉丝却能够吵翻天,和媒体的挑拨推动有绝对关系,现在流行的打榜、虐粉、煽动、艳压都是以前人玩剩下的。 在没有线上撕x的年头,这两派铁粉甚至一度发展到线下约架,至今是港人津津乐道的“奇观”。 但回溯看来,当时那种彼此赶超的氛围,其实也侧面鞭策了两方优秀作品的产出。 ▲2001谭张同台献唱《同步过冬》,鼓励大家共抗时艰 尤其80年代末,谭张前后宣布不再领奖、退出歌坛的举动,也彰显了大前辈的风范。顶流“让路”,间接使得90年代四大天王的横扫现象更为通阔。 可以说,七八十年代的港圈,“偶像审美”的启蒙是完美开局,丰厚明确却不单一,商业运作也是冒进中不乏良性。 有顶流,但又不止有顶流。 顶流之下的潮涌,也活泛而各有声响。 这让90年代港娱迎来百花齐放的盛年,显得理所当然。 ▲1989跨年夜,港星与市民齐唱《明天会更好》 90年代“偶像”的框架显然更加松泛多元。 严格意义上的顶流,当然是逃犯克星张学友、图丫丫之父刘德华、淡颜天花板黎明、初代甜豆郭富城。 从TVB瞅准顶流真空期,在1992年台庆上将四人打上“四大天王”的title开始捆绑营销,四人颜值高低、实力水平的争论,就成了天然带流量的话题。 今天看来,这仍然是世纪组合,这四位“男色”,囊括了老公挂、大众情人挂、男友系,弟弟感养成派。 想嫁的,想追的,想恋爱的,想宠的,几乎是全方位在狙击港妹乃至大陆审美。 而90年代对“靓仔”的定义,也显然从70年代狄姜、郑少秋那种古典风流,80年代张国荣那种傲气的漂亮,下凡了不少。 这趋势首先是因为电视剧集产量的喷涌,电视剧分化了渠道,成了新的顶流上升路。能不能担收视、能不能成“剧王”,也是一种判断红不红的标准。 而比之“电影脸”需要的高级、个性,“电视脸”讲究的亲切、面善、合眼缘,也成就了许多人。 扭开电视,一张俏皮、悦目、讨喜的脸谁都愿意看到。 另外,娱乐泛化也是重要原因。明星不再是高高在上,而必须与观众同乐。 而从80年代延续至90年代的各大台庆、赈灾、募捐活动,大明星们卷生卷死地耍宝现象,也越来越离谱。 有上演空中飞人的,有钻火圈的,追着自行车唱歌的,引体向上唱歌的,几十个人塞进一个小盒子里的…… 很多更是观赏性为零,危险度标高。 靠牙齿拉车的梁朝伟,被五花大绑和四辆开足马力的摩托车较劲上演“五马分尸”的谭咏麟…… 而90年代此类压榨性活动,最为典型的,是重病期间被从医院叫回做慈善夜表演的张卫健,没有任何防护,被吊在空中乱转,转到他直呼救命。 而在被耍猴之前,他刚因为96年度剧王《西游记》大红,无线凭此剧收入几个亿,张的工资底薪加片酬没到9万元。 所以在筹备续集时,他向高层提出加薪,直接被换角,某高层甚至嘲讽他:你不要以为你演了《西游记》就火了,记住,你的脸上没毛呢,你是不值钱的。 自此,张卫健离巢出走。 剃了光头到台湾和大陆发展,力证自己——有毛没毛,照样能红。 当红顶流尚且如此待遇,遑论戏份不多的甘草演员。在TVB打一辈子工,老来颠沛流离的事例,时不时都会冒出。 很多苦内娱208W久矣的人常感慨,应该把这些内娱贵族,都投到TVB大工厂去。 但,如果说内娱如今丑男普女扎堆,明星业务能力也普遍下滑的原因是钱太好赚,明星被追捧得过高。 港娱人才流失的原因,却截然相反。 福利不够,工厂制度,报酬不高,把人不当人的压榨,导致了大量资深艺员出走“少林寺”,北上赚房钱。 其实这也绝不是一种良性环境。 给美人以赞美,给认真工作的演员相应的荣誉与报酬,德能配位,有新人、老带新才能循环下去。 可以说,港娱90年代饱和式的鼎盛之下,埋了许多衰败祸端。 千禧年代的港娱,虽然仍有陈冠希、谢霆锋这种颇具个性和张力的顶流出现,但已掩盖不了整个圈子趋向保守的走向。 盗版猖獗,唱片业不景气,赶上非典,千禧的开头就意味不详。 张国荣、梅艳芳两位巨星的先后去世,更是使诸神黄昏的喟叹散落香江。 从陈、谢的爆红,其实可以感觉出,千禧新世代们,还是渴望个性、攻击性的美感袭击的。 但市场却不肯潇洒冒险。 歌坛,男学“七友”,女学“钟无艳”,许多歌手开始讨好市场,走捷径,一味模仿成功案例,市场普遍流行包装一种“我很平庸我什么都不是但我很勇”的音乐人格。 幕后词曲作者虽然顶尖,却固定化,被最红几人包揽,力求突破却无法力挽狂澜,创作被市场裹挟、而又巩固着市场。 虽然有巨量的红透一时的金曲诞生,回头咂摸其实仿佛都在唱一样东西。 ▲《富士山下》 影视剧,《无间道》后出现无数无间道低配仿制品,再次陷入90年代拍红一个题材、便将它拍到烂的怪圈。 曾经王牌的武侠剧,开始从制作上与内地拉开差距。港式武侠的光辉,只能在三地合拍剧中瞻仰。 原本具备绝对主动性的文化输出开始虚弱,大量外来文化一次次席卷小城。 ▲合拍剧《天下第一》 而千禧末尾到10年代,好不容易红起来的“无线五生五花”显然有一种共性—— “星味”丧失。 属于港星的潇洒、自信、具有攻击性的美感,在他们脸上已很难看到。 TVB高层之间愈演愈烈、近乎疯魔的派系斗争,使周旋其中的他们,更像是给地主打长工的。 个人的荣誉和奖项,不再是看作品,而几乎全部维系在得了哪个高层的意,以及所依附的派系是否占上风。 出现了相当多的谁谁谁专业陪跑、谁谁谁互甩脸子的抓马段子。 港娱犹如一位艳伶,姿色尚存,但风韵欠奉。又犹如一件神兵,倚天出鞘谁与争锋的寒芒已锈钝。 而除了内部问题,更广视角去看,全球性的文艺失落,也是“美色凋零”的共性基础。 美色,是需要作品成就的。 由身内身的特质驱动,飞去身外身的角色里,为自己加成上另一世的魅色,是自己而又不全是,而由构图光影刻画出关于美丽的语境,甚至远重要过皮囊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会将美人与银幕某一幕绑定记忆。 ▲杨凡美学《美少年之恋》 ▲墨镜美学《阿飞正传》 而这些越来越被压扁打包,命名为氛围感,或者滤镜,十分方便,十分廉价。 此外,经济基础也决定美色是否扎堆。过去港星之所以能制霸亚洲审美,是因为经济领跑,天南海北的美人都肯过去做“港星”,真正纯血本土人士其实不多。 ▲1993年港星赴台宣传《东成西就》 而人们的审美渴求,又与这些硬实力绝对挂钩。如同一位精神内核强劲的男士,想必不会多么畏惧张扬美丽的女性,渴求更好控制的白瘦幼。 普遍审美对象力量感的削弱,也彰显着大众一种安全需求。 而我们大批特批的Mirror团,其实部分也来自内地选秀、韩风包装。只不过,过去是所有地方的绝色、人尖涌向香港。而现在,内地选秀节目30强就已被淘汰。 虽然客观来说,比起衰迷的同声一气,Mirror所呈现的音乐人格也有亮眼之处。这或者是港媒呛声内地质疑的缘由之一。 他们的部分作品也是有概念性和完成度的。但细究其幕后制作,会发现还是有“香港老年人”在做事。 也就是说,他们输出的作品,和我们千禧年代听的歌是同一批人在创作。 人才出走的港娱的另一面,是老龄化。走了的、留守的,都是老人。 这一点它倒是和内娱很像,年轻一代的美感创造像被抽走蒸发了,缺少风华。 而与其说是港圈选择了Mirror,不如说是Mirror选择了此时空乏的港圈。以他们的目前攀爬的水平,很多罪过其实并不能归咎于他们,但同时,荣誉也是。 比起审美滑坡,港人的疯狂更像是一种被动地、积存已久的无奈爆发——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时无美人,也一样。 作者:青的针。公众号“我是艾小羊”(ID:qingchangaixiaoyang)签约作者,可能是气味难察的松针,也可能是直扎痛处的钢针,存在感骤降骤升的95后码字女一枚。 最/有/温/度/的/女/性/多/角/度/报/告/ ▼点击图片进入团购 往期爆文推荐 点『赞』和『在看』让我知道吧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