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2023年5月卷首语】数实融合添动力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跑出加速度

2023-05-16|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一网覆盖,数据跑路”、无感停车、数字商圈……从刷卡消费到到“云闪付”App“一扫即付”,从产品服务创新......
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一网覆盖,数据跑路”、无感停车、数字商圈……从刷卡消费到到“云闪付”App“一扫即付”,从产品服务创新到智慧场景建设,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金融业态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也逐渐加快,逐步从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步入数字化转型“新赛道”。

1

释放数字技术价值加快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同样,数字化也已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3年科技工作电视会议。会议要求,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工作要坚持人民至上,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加强金融标准供给与实施。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在政策持续为金融科技发展指明方向、明晰路径的同时,金融机构等产业多方合力,从金融科技创新、服务质效提升、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加速释放数字技术价值,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核心驱动。

以银行业为例,作为数字化发展的中坚力量,2022年六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六大行”)信息科技投入资金合计达1165.49亿元,这也是六大行连续两年信息科技投入超千亿。在信息科技投入连年增长的同时,六大行科技人员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2年工商银行以3.6万人的科技人员位居榜首。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科技人员数量也突破万人。

前不久,招商银行“全面上云”工程基本完成,借记卡账户、信用卡客户、对公账户以及总分行所有应用系统全部迁移至“云上”。2.35亿行代码、主机上云项目数量3500余个、原生云平台数据存储已达到16P(即PB,数据存储单位)、请求交易量300亿次/天……“数字招行”迈入“云时代”背后的一串串数字,也代表了银行业海量数据支撑下的破壁革新。

不仅是各大银行,产业内其他重要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也跑出了“加速度”。目前,中国银联面向商业银行、政府单位、行业机构,已形成较完整的数据产品与服务体系,赋能商业银行用户经营、风险防控,支持政府单位普惠金融、数字政务发展战略落地,支撑行业机构提升会员管理和趋势洞察等能力。如,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为构建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网络支付生态体系提供重要支撑;“银联云”可提供从IaaS、PaaS到SaaS的全栈云计算产品服务能力以及高质量的安全管理和运维能力,并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多层次科技服务解决方案,助力金融行业创新发展。

2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促进数实融合

实体稳则经济稳,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血脉,在自身数字化转型基础上,如何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金融机构重点发力方向。

近年来中国银联依托数字化产品体系和场景生态,携手各商业银行通过降费率、提服务、发激励等一系列助商惠民“组合拳”,助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还携手产业各方大力推进受理环境建设,持续完善覆盖线上线下各支付场景的服务生态,从线下消费场景“一挥即付”“一扫即付”到打造线上“一键支付”体验,创新制定综合解决方案,将金融科技能力转化为普惠便民“触角”。目前,银联二维码、银联手机闪付等移动支付产品已应用在零售、餐饮、文旅、医疗、税务、政务等各种民生和行业领域。

随着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密集落地,各方聚合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明显缓解,众多贷款难的小微企业也获得了普惠金融的支持。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3年3月末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较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3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9个基点;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4.2个百分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和精准度,可见一斑。

肩负为实体经济“输血打气”重任的金融行业,在技术与业务双向驱动下持续升级迭代,这为其数字化转型打造了坚实的技术底座,金融机构、产业机构多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惠民利企质效,在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数字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等方面贡献金融力量。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楚州资讯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楚州资讯网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