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四川华西肝病研究所 https://myyk.fh21.com.cn/hd_21808.html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杜雨(畅销书《Web3.0: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作者、QuadraticAccelerationQuantum|QAQ科技加速器创始人、红杉中国前风险投资人) 60s要点速读: 1.我们今天其实已经观察到,在北美尤其是硅谷,很多新创公司,尤其近期的新晋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榜单里面,Web3的占比越来越高。它可能代表着一个新的诞生科技新贵的赛道。对创业者而言,它可能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2.人们谈及Web3往往会提“去中心化”。我认为Web3的重点并不在“去中心化”,也不认为现实生活能实现完全的去中心化。很多人认为DAO的重点是去中心化但我认为重点是自治,DAO不代表细到每一件事情都要每个用户参与决策,这种方式并不是高效。 3.去中心化更多是一个新概念初期利于大众传播的说法,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Web3.0的底层哲学。Web3.0的更底层的哲学是以人为本,是道法自然。它更重要的是背后我们希望所有的企业、组织,能够更多地遵守规律,不要和自然产生冲突。 正文: Web3.0和Web1.0、Web2.0有什么区别呢?我的书《Web3.0: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第一章对这个问题有十分详细的阐述。三者都可以用同一个词来形容,叫所jian即所得,但是这个jian是不一样的。Web1.0是看见的见,Web2.0是推荐的荐,而Web3.0是建设的建。 所谓Web1.0是静态互联网时代,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当年拨号上网的时代,可能你上网的时候,家里的座机都是占线的。那个时代,最主流的产品是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当时我们对信息的获取相对比较被动,我们只是通过一块屏幕看到了信息,这是1.0的特征。 在Web2.0时代,大部分信息是通过推荐算法,或是社交网络推荐给我们。基于手机,我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没有那么被动,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秒停留,也都将影响系统对我们喜好的判断。所以推荐的荐是Web2.0的特征。 在Web3.0时代,有一个最火的概念叫做BUIDL。这个时代与前两个时代最大的不一样是每一个用户都参与了产品的创建。举一个不完全严谨的例子,像抖音或者视频号这样的产品,它之所以推荐这么精准,是因为每个用户都在给它贡献数据,让它的AI算法变得越来越智能,可是每个用户却没有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字节跳动和腾讯是不会和用户分享广告收益的。但是在Web3.0时代不一样了。在3.0时代,很多的产品从day1就引入了它的用户,其实每个用户也是这个生态的贡献者之一,并且它用通证经济的方式让每个用户都可以获得和持有一定的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 在Web3里面,如果未来我们诞生出一个新的流媒体平台,每个用户其实是掌握着这个资产里自己贡献的这部分数据,你自己是掌握所有权的,并不会完全被掌握在中心化的平台公司手上。所以我们用的是建设的建,每一个Web3的用户,也都是Web3的建设者。 Web3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这个词是一个偏学术的词,也是一个偏理论的词。我最近看了很多Web3的项目,也做了一些研究,我并不认为我们终将有一天会完全的去中心化,因为这是不现实的。比如在Web3领域有一个很火的概念叫DAO,大家认为它是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但是,它不代表我们在这个组织里面细到每一件事情都要每个用户参与决策,这种方式并不是特别高效的。 去中心化更多是一个基于大众传播的说法,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Web3.0的底层哲学。但是我觉得更底层的其实是以人为本,是道法自然。在Web3领域有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Vitalik,大家叫他V神,他其实是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在5月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中,他开篇引用了《道德经》里面第六十二章的话“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其实他整篇论文所讲的主题叫《去中心化的社会是Web3的灵魂》。 所以整个论文读下来,他所讲的这些东西还是源于东方哲学,来自于道家思想,包括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传递的思想。虽然“去中心化”这样的词在今天这个时代很容易吸引住大众的注意力,但是我认为它更重要的是背后我们希望所有的企业也好、组织的运行,能够更多地遵守规律,不要和自然产生冲突。我想这个也是与我们今天,包括我们整个国家和监管方所提到的,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一致的。 过去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有一点走极端了,过度的工业化,有时候让我们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也产生了一些矛盾,让我们在组织内部的管理方式也走入了另外一个数据驱动的极端。我想今天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Web3概念的提出,让大家稍微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可以再回归到返璞归真,虽然依然用的底层是互联网技术,但是相较于过去那么中心化,那么数据驱动和效率驱动的模式,能不能在既运用技术的同时,也能够以人为本,更多的回到大自然本身的规律,让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都能更加和谐的相处,我想这才是Web3.0所讲的去中心化背后真正的含义。 Web3.0可能给互联网巨头们带来了挑战,但更带来了机会。我们关注到在过去一年,国内有非常多的数藏平台诞生。8月份零壹财经有一个数据,国内已经有近千家数藏平台,而这些数藏平台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联盟链上的。我做过一些市场份额方面的统计,这些联盟链排名在前四的都是过去在传统互联网行业很有业绩的公司,比如百度的超级链,比如阿里的蚂蚁链,比如腾讯的至信链。这些互联网公司虽然诞生于Web1和Web2,但是早已经在积极地拥抱Web3的业务。而且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这些公司负责Web3相关业务的同事都特别年轻。 第一个机遇对所有的大厂而言,今天可能我们有很多的业务已经相对比较固化了,或者业务比较成熟,它可能在创新性上的要求不如守江山的要求那么高。但是对这样一些大公司,每年都在校招,每年都在吸纳新鲜的血液。Web3对大厂来说首先有一个机会,它其实是给年轻同事可以施展才华和创新的一个舞台。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它最终是不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多的收入贡献,但至少今天我们可以让这样的一些年轻的、有才华的业务骨干,在这个方向勇于探索,实际上它是给公司的未来买了一个潜在打开天花板的机会。 第二个机遇,Web3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在辅助传统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机会。比方说,音乐是一个很复杂的版权逻辑。今天在数字音乐领域,区块链本身已经被应用了,它的确已经应用了。就是我们的音乐版权怎么样确权,怎么样更好地把这首歌的收益分配给词作家、曲作家。我们在对数字作品的确权上,利用区块链的技术,可以更好地做追溯,更好地做确权,以及在后面更好地做分配。相信今天无论是腾讯音乐,还是很多包括在动漫、包括数字影视领域,大家都已经在用区块链技术做确权,这也是第二个角度给大厂的机会,就是说它可以让原有的很多业务的难题给了一定的解法。 说到数字藏品,我发现很多人会把它和NFT搞混淆。数字藏品比较好理解,它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化的收藏品。NFT是Non-FungibleToken的简称,它指的是非同质化通证。在我看来,二者本质是两个不一样的商品类型,有三大差别。 第一个差别是底层基于的区块链的类型不一样。今天在国内的数字藏品,大部分都是基于合法合规的联盟链所搭建起来的,比如BAT发行的联盟链。联盟链是一个相对公链而言半中心化的链,但是海外的NFT,大部分都是基于去中心化的公链去搭建的,比如以太坊。 第二个底层的区别,也是我想提醒各位屏幕前的观众朋友们要注意的,国内今天并不支持数字藏品二级市场交易,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那些鼓吹二级市场交易的数藏平台,它可能是有一定合规风险。相对来说,海外这个行业的发展历史比较久,它会更开放一些。海外的NFT其实是支持二级市场交易的,所以我们看到海外的NFT价格被炒得很高,但是它的波动性也很大,我觉得它有利也有弊。 第三个区别是,今天国内的这些数字藏品,都是可以用人民币直接购买的。比如,幻核或惊叹这样一些大厂出的数藏平台,大家直接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里面的人民币就可以进行购买。但是海外的NFT要基于数字钱包中的加密货币进行购买。所以数字藏品跟NFT并不是同一个物种,但是数字藏品很好地借鉴了NFT的一些产品思想,并且结合了国内合法合规的土壤进行本土化的创新。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差别。 关于加密货币,这个概念现在也被提的非常多。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的论文,该论文描述了一种被他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算法。这是加密货币的起源。用通俗的方式去解释,加密货币其实就是一个账本。今天我们之所以可以很放心地进行转账或者汇款,是因为银行给我们做了记录。我们每个人在银行的存款都有一个账本,在上面记录你存了多少钱,汇出去多少钱。 但是在加密世界,没有银行这个中心化的机构,所有的技术人员贡献算力,共同搭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账本。它的底层是基于数学和密码学的技术,该技术使得每一个人都不能轻易做篡改公共账本。一旦你篡改公共记账账本,大家就会知道,而且每一次记录都可以被追溯和流传下来。这样的一个技术,使得我们的记账变得去中心化,变得更透明。所以很多人开始用这样一套体系进行记账,由此诞生了加密货币。其本质是去中心化的体系下,重新记录一个人的资产的多和少。 分布式自治组织和传统的公司可以对比来看。传统化的公司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因为我们每天都工作于中心化的公司,传统公司今天最著名的一个组织架构就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由董事会做最终决策,任命董事长和CEO做主要的决策人,然后再层层下达。 传统的公司的确效率很高,但是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委托代理问题。就像今天很多上市公司的CEO,他并不是董事长,并不是大股东,所以可能很多时候他下决策的目的是为了短期的KPI,一年怎么样,或者半年怎么样。但是这些短期的决策,有可能与公司长期的发展是相违背的。通常我们把这个问题叫做委托代理问题。 第二个就是激励问题,很多基层员工有很多想法,有很多idea,他都想要做创新,而且对公司也有利。但是他不是公司最大的股东,如果他做创新失败的话会被开掉,而且他就算把这个创新做好了,给公司带来了最大的收益,他也并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他不是大股东。 正是针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在Web3领域做组织创新的时候,就应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DAO的概念。所谓的DAO就是和传统公司的这一套体系是相反的。首先它的决策不是中心化的,不是少数人决策,而是每一个DAO组织的成员,都可以参与决策。因为基于我前面所讲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使得即便你只是持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个组织的决策权,它也可以被清晰地记录,而且这个过程不涉及人为,也可以被很好地追溯,而且也并没有所谓的被人篡改的可能性。基于这样的形态,所有的成员就可以自发地在这个里面参与重大的决策,所以它叫做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 我认为DAO的关键词的核心不在于去中心化。我不认为在今天的人类社会可以真正实现百分之百的去中心化,但是DAO的核心落脚点是在于自治,是在于它的这些所有的人,能够参与到真正的决策当中。因为我们过去很多的组织是服务于少数人的,是服务于管理者的,但是DAO更多的是服务于里面的人,服务于每一个成员,这是和过去公司最大的区别。 当然了,回到现实世界来看,今天DAO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比方说决策效率很低的问题。因为很多小事也要拿出来让很多人做决策,这是非常不现实而且很低效的,成本很高,所以我觉得今天它也只是还在一个初级阶段。DAO究竟有没有可能被大范围的应用,或者究竟有没有可能完全颠覆掉传统公司,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 在未来,我们真正进入到了Web3.0,它会对我们的工作方式产生一些重大的变革。第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主人翁的意识会变得更强。我们现在之所以叫打工人,就是因为我们大部分的员工并不是公司的股东,是拿着固定工资的。但是我们今天看DAO组织里面为什么很多人那么有热情,为整个组织的发展做贡献?就是因为他有股票,他其实有一部分的所有权在他手上,所以我觉得这是会从底层的思维改变很多从业者的思维习惯,以及做事的方式,我觉得这个是Web3很大的影响。 第二个变化,对年轻人而言,这是少有的年轻不是一个劣势的赛道。因为我们今天看当前的投资圈所投的很多热门行业,无论是集成电路、半导体还是医疗、生物科技、能源行业,在社会资源积累不够深的情况下做出多么大的业绩和平台,其实这是挺难的。 但是Web3是一个新的赛道,至少目前它还没有到那么论资排辈的阶段,所以我观察到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创业者,95后、00后也不少。所以我会觉得,它对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毕业不久,或者是应届毕业生而言,它的确是一个可以发挥年轻人创造力的舞台,这是一个很切实的给大家的影响和帮助。 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其实已经观察到,在北美尤其是硅谷,很多新创公司,尤其是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最近新增的公司里面,Web3的占比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它可能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的科技新贵诞生的可能。所以对创业者而言,它可能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